中国啤酒品牌的地域割据化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2015-06-27来源 : 互联网

有别于欧洲和美国啤酒市场上全国性品牌一统**的格局,中国啤酒市场上众多品牌地域割据现场突出,虽然国内啤酒企业近年在资本的推动下几经兼并重组,但即使是*主要的几个啤酒品牌也仍然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各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强势领地。

那么中国啤酒品牌的地域割据化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作者认为这种格局的形成主要源于如下几个相互关联的重要因素:

一、啤酒运输半径的影响

因为啤酒的低值快消特征,啤酒尤其是中低端啤酒的销售很大程度上受到产地与市场运输距离的影响(当然还有新鲜度的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某个品牌在某地新建厂房后,它在当地的销量和份额就会急剧上升。

运输半径问题尤其对中低档啤酒来说是生命线(由于低值、快消、单重、新鲜等因素),而对**啤酒而言影响相对会少一点,但也只相对;

应该说,啤酒间的竞争*先是品牌层面竞争,对啤酒*头而言,大家都差不多都是强势品牌后,运输半径的优势就开始突显出来。并进而影响啤酒*头之间的格局。

二、上一轮啤酒行业洗牌和兼并大战后形成的资源格局

前几年青岛、华润、燕京、珠江等都进行了几**的扩张,到处收购兼并地方中小啤酒厂,收购了当地厂家就自然拥有了当地厂家的各种资源,又因为上一个原因,在当地肯定会卖的更好。

三、消费者对啤酒的本地情结

啤酒消费存在“本地情结”,但感觉这个情结的权重正在衰减。近年华润雪花收购地方啤酒厂家后,一般都摈弃原品牌而统一改用了“雪花”,而青岛啤酒和燕京啤酒收购当地啤酒厂家后,则一般会保留沿用原品牌,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到底谁更高明、更被市场所接受?值得探讨。

所谓“本地情结”,我觉得可能更多体现为“口感或消费习惯”,如广西人都觉得漓泉啤酒*好喝,什么青岛、雪花都觉得难喝。

四、“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

但其实还是看原地方啤酒厂是被谁收购兼并或谁在当地新建厂房,因为更多是存在县、市层面的地方保护,而不可能一个省或长三角、珠三角这样大区域的地方保护。

此外另一种“**型性的地方保护主义”恐怕更得引起重视――尤其在一些小地方,一些**官员亲友做啤酒经销商以及黑社会势力做经销商的“啤霸现象”也十分突出。

归根结底,之所以中国还有那么多地方较小啤酒品牌没有消灭或消亡,只能说全国性啤酒在全国层面的品牌力还不够真正的强。啤酒品牌之间同质化依然突出,品牌差异远远不够。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