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洋品牌”不厚道之举应追责

2014-03-25来源 : 互联网

在出口到中国的**级特产中掺假、问题产品在**召回却*忽略中国、一出事故就将责任推向“中国制造”……*近,一些“洋品牌”的不厚道引起了中国公众的广泛关注。这些不厚道之举给中国消费者和“中国制造”带来多重伤害,有必要依法监督和追责。

然而,人们在责怪“洋品牌”不厚道的同时,不应忘记,这些现象同样暴露出很多中国自身的问题。把自己的漏洞补好了,才能让“洋品牌”的不厚道无处可施,中国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也才能真正和**接轨。

“洋品牌”们的不厚道大致可分这样几类:一是受**的诱惑以假乱真。比如新西兰**级特产品牌麦卢卡蜂蜜,由于一旦冠以“麦卢卡”之名,价格立刻飙升20多倍,这一品牌中“李鬼”猖獗。国家质检总局3月份公布的今年*批进口不合格产品名单,麦卢卡蜂蜜就因掺假赫然在列。

二是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漏洞,规避本应由其承担的*额损失。近年来,从东芝到索尼,从夏普到强生,众多跨国企业在问题产品召回时多次忽略中国,有的甚至态度强硬,毫无理亏之感。这种不合理现象的**之一,在于中国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和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健全,不少产品的国家标准落后于**标准,给跨国企业“钻空子”提供了方便。

还有一类是利用人们对部分“中国制造”的“差评”印象,转移注意,推卸责任。比如日前,英国豪华车制造商阿斯顿马丁召回缺陷汽车时,将责任推向中国零件供应商造假。实际上,相关中国零件供应商只是一家规模很小的模具公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接过阿斯顿马丁的订单,也不具备制造豪华车零件的资质。阿斯顿马丁究竟是如何把关供应链,对产品是否进行质量测试,对于这些管理责任,阿斯顿马丁却闭口不谈。

不难看出,上述三类现象,除**类主要是由商家自律不严、来源国监管不善外,其他两种不厚道都和中国自身机制不够健全有关。假如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召回制度完善,跨国企业的歧视性手法怎能得逞?假如不是“中国制造”曾给人留下“质量不过关”的印象,跨国企业又怎敢随意将“中国制造”当做“替罪羊”和“挡箭牌”?

打铁还须自身硬。要想保护好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仅依靠企业的道德自律是不行的。中国须进一步完善监督和追责机制,让“洋品牌”和 “土品牌”都没有不厚道的机会和胆子,中国公众才能真正享受到“消费者至上”的待遇。“中国制造”只有用产品说话,早日在**范围内重塑质量过硬的集体形象,才能有效避免被别人拿来说事的尴尬与不公。

希望随着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洋品牌”和“土品牌”都能“厚道”起来。

标签: 服装行业

联系电话:023-62873158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68号3幢22-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渝B2-20120016 渝ICP备11000776号-1 北京动力在线为本站提供CDN加速服务

Copyright©2004-2021 3158.C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叁壹伍捌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3158招商加盟网友情提示: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